查看原文
其他

这家领跑长三角的智库,未来如何谱写北京新篇章?

陈昌智、冯悦逸 上海华略智库
2024-09-03



演讲者:陈昌智 华略智库CEO、首席媒体官、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

整理:冯悦逸 华略智库新媒体部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2020年5月,基于北京国家部委众多、高校院所林立、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华略智库设立了北京分公司(第二总部),自此打开“立足京沪,服务全国”的新格局。近日,华略智库召开北京分公司年度总结大会。会上,华略智库CEO、首席媒体官、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陈昌智结合对北京团队发展现状的研判,就未来市场开拓、人才成长等提出殷切期待。发言稿全文字字真诚、干货满满,值得一读!全文5850字,阅读约15分钟


北京分公司的总结会这样开,我有三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的是通过北京团队成员的发言,我体会到你们非常真诚地想让大家看到你们的表现并提意见,有充分的自信和动力想要与我们(上海总部)分享交流自己的一年所得,尤其是创新的理念、做法,让我们也能学习。这是一种年轻人成长中对价值认同的渴望,值得肯定和鼓励!


第二个“没想到”的是大家准备得很充分,要求也很“卷”,甚至比全公司年度优秀项目PK大赛还要讲究。比如你们的打分表上写着,打分要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还分为总结内容、语言表达、表现方式等三个方面11个评分点。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的工作本来就是严肃、庄严的,平时已经很严谨,年终总结我们以最舒服的姿态来讲述最真实的话就可以了,不要搞得那么严肃。当然,不同团队可以有不同的管理风格,无优劣之分,我尊重你们的表达形式。


第三个“没想到”的是,北京团队所有人的发言都讲得那么精彩、有料,连实习生都邀请回来分享,确实很用心、有诚意,发自肺腑,有成长、有经验,有教训、有反思,也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你们的总结发言,让我感觉你们就是我们想要找的人!


图:华略智库北京分部


以上是开场白,现在步入主题。我交流有个特点,无论在新兴产业研究院内部还是合伙人层面,我希望讲真话,不希望讲大话。虽然大话有时候得讲,但整体来讲我还是希望讲的东西有理有据。


首先,从客观角度讲,华略北京团队从起步到现在,存在三个不利因素。


第一,北京团队的起步缺乏有效、稳定的“天花板”作为指引。我们知道北京团队很难,刚才的发言中也提到了很多难题和不足,包括一些研究员基础上的欠缺和走的一些弯路。但我个人认为这是情有可原的。北京分公司从2020年5月成立至今换了三任总监,这一方面说明我们要求严格,对于中高层是能上能下,不行就换,去年上海总部还撤过合伙人呢;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北京的研究员团队缺乏稳定的、专业的指导和带教。


这对你们的成长是不利的,虽然各位跟上海的年轻研究员一样,以高校研究生的学历入职了两三年时间,但是你们的研究水平、知识库宽度还是有些许差距,尽管你们很努力,也是没日没夜地干,但是决策咨询这个行业很讲究专业属性,如果初入行时遇到的老师傅能力不行或带教不力,年轻人的成长就是低效的。好在这几年你们熬过来了,有了肉眼可见的巨大进步,模仿、吸收得非常快。


第二,北京团队的成长缺乏非常好的氛围。因为我们两个团队相距太远,2021年我们曾经给北京团队颁发了一个“孤勇奖”,其实就是“孤独寂寞奖”。由于规模问题,所有来到华略上海总部面试、报道的应届毕业生都觉得是来到一个大团队、大公司,但去北京分公司面试的可能就觉得“我是不是遇到了个皮包公司”?目前北京200平米左右的“场景”仍然不够大、不够体面,容易让那些985硕士求职者或者员工感觉好像“配不上我”,因此北京分舵需要持续打造好的成长氛围,亟需壮大。


第三,北京团队所在的京津冀经济圈以及周边市场的成熟性,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尚有差距。长三角的上海、苏州、南京以及其他万亿级城市的市场成熟度比较高,它们对第三方智库也都有很高的认可度,甚至说很善用第三方。上海团队在长三角地区拓展市场的时候,对方即使不认识项目负责人,但极有可能早就听说或已经认可华略这个品牌。然而,北京团队在拓展市场的时候,大多要从零开始,所以你们才需要东南西北奔走,比如海口、钦州、西藏,交通成本和辛苦程度是不一样的。


图:华略智库全国业务分布图


这三点我们都看得到,未来也会一如既往理解大家的不易,并给予大家更多支持。


讲完北京团队的三点客观不利因素,我想点赞一下你们的三个“超预期”。


第一,北京团队的稳定性超乎预期。3年来,北京团队其中的几位研究员(其中一位回到上海总部)至今没有一个人离职,而且他们本身都非常优秀,我相信就算(他们)离职也不难换一份工作,无非是觉得华略值得他们留下来奋斗而已。上海团队是存在这种情况的:有极少数人一直干着,不是因为很喜欢,而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地方去,或者说投过简历后发现对方给的工资还没有华略给得高。我们因为同行来做背调才发现这种情况,但也没有区别对待,只要你愿意奋斗,遵纪守法、遵守公司规章制度,也可以继续留下来。因此,非常感谢北京团队的每一个人坚定地选择留在华略奋斗!



第二,北京团队的进步性超乎预期。不管是北京团队所获得的省部级批示、写的原创文章,还是研究成果,都有声有色、可圈可点。在今年优秀项目PK大赛的时候,我们都在说北京团队已经不是以前的北京团队了,完全脱胎换骨了。从原创质量和数量提升的角度看,华略的第一梯队是新兴产业研究院和长三角研究院,第二梯队就是北京团队和上海文商旅研究院。后两个都是年轻的部门,都是创始合伙人任新建博士带队,部门的不断成长离不开他的重视。同时,两个部门也各具特色,北京团队研究员写的原创《北京唯一!为什么是丰台?》,斩获了1w+的阅读量,以及不少大号的转载;上海文商旅研究院写的文旅类原创,虽然阅读量不一定很高,但风格也是一如既往的独到和专业,两者都令人欣喜。



第三,北京团队活力和规矩并存的文化氛围,超乎预期。北京公司总监刚刚讲到规矩这一话题,引用了很多案例,做了很多分析,他说的“遵章守制、知礼明义、锐意进取、作风顽强、敢打敢拼”的团队文化,我十分认同!他此前的创业经历决定了其认知、管理和咨询的能力是在线的,甚至达到了合伙人的水平,无非是在市场开拓上需要一点时间沉淀,慢慢形成个人IP。


其实,即使上海总部的个别团队,也未必做到像你们这样讲规矩,把总部的规章制度学一遍,强调入脑入心,以上海总部的要求规范北京团队。因此,我非常感谢北京团队在今天就这个话题进行探讨交流。我个人一直把规矩提在所有事情之前,具体不细说。当然,规矩并不是死的,有些我们认为真正有助于个体发展、有助于破解难题的,也会开绿色通道或者进行一事一议。但不死板、不固化,这本身也是规矩。规范而不失灵活,一切以效率、效果为优先考虑。


接下来,我想讲三个事实。


第一,合伙人委员会对北京团队的支持,总体来说超过对其他任何一支团队的支持。只要你们愿意不断向公司总部的文化、规矩、意识、目标靠齐,并且能为我们带来一些不同的亮点,都值得去支持。刚才你们提到关于节约节省开支的问题,我想提一些个人见解。


比如,我认为没有必要取消下午茶,因为也不会因此省下多少钱,哪怕大家很能吃,再翻一倍支出,问题也不大。也没有必要在旅游旺季时,自己开车去青岛,还选择100元一天的招待所,感觉兄弟们太寒酸了,而且也没有幸福感。我在新兴产业研究院内部践行的理念“穷家富路”,有时候远路调研很辛苦,吃好一点、住好一点可以多一些幸福感、驱赶一些疲惫。你多拿几个大项目,以专业和品质服务好客户才是王道。


说来也惭愧,我上次去北京分公司还是2020年6月的事情,当CEO两年都没有去过北京分公司,每次计划都被打乱了,我们确保今年3月份,北京春暖花开的时候,相聚北京。为表示对北京团队的一点慰问,我这次会给大家每人寄几箱来自广西的沃柑,寄到家里或者公司都可以,届时联系行政部安排即可,我个人掏钱。


第二,根据我看过的全部研究员收入的数据,北京研究员团队的收入在全团队当中不低的,职级晋升也不慢的。我们现在是各部门独立打分的,分管合伙人给北京团队打的分都不低,而打分和双月奖又是挂钩的,被评为优秀的,我们就要给予薪酬上的激励,以表达对你们的高度认可。总的来说,虽然发展艰难,但是你们的薪酬和晋升都没有受到影响,无非是有点“空虚寂寞冷”,这需要你们快速发展壮大,把场景和团队做起来。


第三,上海每一支团队的压力和任务量都没有比北京轻松,你们没有必要觉得特别委屈或扩大自己的心酸感。北京公司总监说“感受办公室子夜的温度”“欣赏办公室凌晨的日出”“所有节日过成了劳动节”,其实我比你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也N多次见过人民广场第一缕阳光。


现如今,客户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经费不断压缩。这些难题,上海总部与北京团队一样都要面对,当然我们的同行也一样,大形势不好的话,大家都不好,所以没什么值得自怜的。作为CEO,我不仅有行政管理的一堆事务,要负责一支9人的业务部门,还要负责新媒体部每日选文、编辑、推送的审核工作。虽然辛苦,但我也觉得没什么,因为这是我想做的事,我的价值和责任都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中。


最近马斯克的一句话很流行:这个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一直奔跑,而不是见异思迁,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刚来华略,开高管会的时候我都战战兢兢,因为参会人要么是年纪比我长,要么是有十余年咨询经验的高手,但如今我已经不需要仰视他们了,因为我的进步也很大,虽然他们依然值得尊敬。


人要学会谈笑风生、举重若轻地对待困难,只要你还待在这个地方,只要你还喜欢这份工作,就值得继续奋斗,时间会成为你的朋友。我非常认同刚刚北京公司总监所说的,“任何剑走偏锋在时间维度上看都是奇技淫巧”。


过去一年,我们接待了许多前来拜访、学习的同行和政府部门,接待量翻了一倍。他们重点希望学什么?华略的品牌、公众号运营和原创写作。但大多数来访者在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做法之后,都说学不了。为什么?谁有我们对原创的要求那么狠?谁有我们的机制那么卷?谁有我们那么重视原创?很少。


我们公众号的粉丝城市来源占比中,第一是上海(21.44%),第二是北京(6.8%),第三是苏州(5.56%)。上海自不必说,我们起源于上海,业务也多;苏州也是大客户,多数客户或潜在客户都有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北京业务不算多,但粉丝数却排名第二,可能也恰恰反映了北京有很多潜在客户以及同行是喜欢华略的调性、品位的。说明我们的品质还是可以的。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对北京市场的拓展充满信心。


三个事实讲清楚了,我想再讲一下对你们的“三个期待”。


第一个期待,华略是什么,期待所有人一起谋划。我个人认为应当充分相信年轻人,他们提的很多观点,我都会认真去听、去回应。不论说得对还是不对,都要给年轻人表达的权利。


五年前的我同在座的所有年轻人一样,充满朝气但幼稚,但我来华略的目标很明确——我要干事创业,追求另外一种成功。我信仰的是华略的价值观和企业远景,从不把自己看作任何人的私家部队或附属。所以,别人做得是对是错,或者对我有何评价,都不重要,我都不内耗,我一直都知道努力的方向。


我希望“华略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交给所有年轻人去定义,也相信只要我们团队的年轻人不断成长,产出更多优质成果,让更多客户满意,无论怎么定义未来的华略,都必然是令人骄傲的。


第二个期待,北京华略是什么?期待北京分公司能在首都打响华略智库的品牌。在北京,各种智库、研究机构、咨询公司林立,竞争异常激烈。华略是唯一一个到北京开分公司的上海智库,没有北京分公司的发展壮大,华略就谈不上是一个“立足京沪、服务全国”的新型智库,更谈不上全国知名智库。


无论你们承接哪个地方的研究课题,都希望你们“感知中国发展的真实温度,见证逐梦时代的前行脚步”,牢牢扎根北京,如同华略在上海、苏州、南通乃至整个长三角一样,用心做好每一个咨询项目,在服务好丰台区的同时,继续提升华略在北京的知名度。此外,如果你们在遵循总部规章制度的同时,能够探索出任何好的创新之举,也欢迎你们与总部交流分享,我们互相学习。


第三个期待,我希望大家知道“你是谁”,做自己的“天花板”。首先,年轻人刚入职的时候,你们的确需要有师傅带教,但工作3年及以上,每个人的成长要由自己做主,由自己来定义“天花板”在哪里,要敢于去突破。你职场前三年可以说自己没人教,所以不会。但3年之后就要靠自己主动学习和悟道,瞄准优秀的前辈,勇敢超越他。


其次,不要用自己的优点去遮掩别人的优点。在带着新兴产业研究院一起复盘今年优秀项目PK大赛的时候,我说这一次北京团队在比赛中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让所有人看到了他们思考的痕迹,这是很难得的。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表达能力、PPT制作水平有多好,应当通过这次机会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尤其是别人不断超越和突破的事实,并敢于比学赶超。


我经常说,一个优秀的人,跟我们可能有三种关系:第一种是互为仇人;第二种是互为陌生人,比如之前热议的董宇辉,虽然优秀,但我们并不相识;第三种互为伙伴,与优秀的人并肩,为共同的价值而努力,最终大家都得益。这是我所提倡的。


最后,希望大家明白,没有一份工作值得我们牺牲家庭和身体健康,这也是我对在座所有人的期待。健康方面,如果因为工作熬夜,第二天就要及时休息,把觉补回来,我希望北京团队也这样;家庭方面,不应当指望自己的家人因为你忙工作忙事业但没有时间照顾家庭而原谅你,哪怕他们真的原谅你,但你对家人陪伴的缺失,有时是再也无法弥补的,尤其是教育子女。华略智库不需要任何人为了工作而长期牺牲法定的休假、婚恋、陪伴家人等等本属于个人的权利和时间,更不要以身体健康为代价来工作。如果执意要这么做,那么这是其个人的选择问题,我们并不提倡。


诚然,年轻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打磨自己的研究成果,要跟着合伙人或者部门负责人把基本功练扎实,哪怕是关于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字词或是一句话的修改,都要不断揣摩直至理解无误,毕竟合伙人和部门负责人都是十几年一路“厮杀”过来的,经验更加丰富。但还是希望大家在努力的同时,能够好好保重身体,多多陪伴家人。


以上就是我今天总结的“三点不利”“三个事实”以及“三个期待”。


华略智库发展至今,为什么能持续受到甲方们的高度认可?为什么华略的品牌、活力、业务以及原创文章能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受到推介?我觉得原因有三:


第一,离不开所有华略人对决策咨询工作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我们愿意不断付出并重视“华略出品,必属精品”的理念,不管是做课题、写原创,还是办活动、写新闻,一丝不苟。如果你能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超越同行,引领未来就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离不开合伙人团队的价值观引领和各种制度体系的支持。我们强调价值观要上升到制度和纪律。我们的价值观是明确的,氛围是活跃的,但纪律是严明的,要求是清晰的。我们在每年的优秀作品PK大会上“比学赶超”,在每年的荣誉大会上感受作为华略人的荣耀。


第三,离不开各位年轻人的努力。华略最大的特点是年轻,年纪最大的创始人才75后,最能打的群体是95后。你们可能经验不足、文笔套路不够老练,但你们能征善战、充满活力,很多家境殷实的小伙伴,因为热爱、价值和氛围而续签华略,这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最后,期待在今年春暖花开时,与北京团队的各位同事在首都相见。期待看到你们2024年有更精彩的成绩和成长!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封关背景下海南自贸港的核心突破口是什么?
【原创】现象级义乌:新兴产业集群异军突起的逻辑【原创】未来产业之“换电赛道”:后来者美国,领导者中国?【原创】“三力”提升:金山区建设“三个百里”打造上海后花园的叠加效应
【原创】东莞:深蹲反弹,蓄势待发【热文】哈尔滨这个冬天的三封公开信,堪称公文写作的天花板!
【热文】看过央视热播剧《繁花》,我顿悟了什么是赚钱思维
【热文】江苏常州书记陈金虎激情讲话:正式宣布迈入万亿之城!
【热文】“尔滨”为什么爆火?这篇调研报告讲明白了
【热文】黄河路,繁花,与江湖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